大型规模化敏捷,请和你的大老师远离敏捷

随着敏捷开发的流行,近年来各种大型、规模化敏捷框架、敏捷组织设计、业务敏捷也称为大老师们口中的热词,也带来了很多讨论甚至质疑。本文根据笔者Jacky Shen在2019上海和北京敏捷之旅发表演讲所整理。

笔者认为,敏捷的核心是“小而美”,追求“大而全”非常危险而且也达不到敏捷的目标,即“早+准”,在不确定环境中快速反馈来命中商业愿景,提升竞争力。

本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:

  • 从敏捷到”大型敏捷”
  • 骨感现实中的复杂性
  • 变革管理及一些原则

一、从敏捷到规模化”大型敏捷”

1.1 回顾敏捷Agile这个词

2001年17位软件行业先驱在美国雪鸟镇聚会,石破天惊地提出了《敏捷开发宣言》,当时的主要关注点包括:

  • 追求响应力与灵活性,即适应性over预测性 (不是单纯地求快,也不是要压榨产能)
  • 以人为本(一群“艺术”家),而非用流程来管控(流水线工人)
  • 提升客户和团队满意度

然而现实中,人们对”敏捷”还有其他期望:

  • “抄竞品抄得快” — (敏捷不见得能帮你少花时间,只让你知道该干嘛)
  • “明年少招点人” — (敏捷不见得提高产能,只是增加了可管理性)
  • “按时上线” — (敏捷不见得确保时间,只是摧毁不切实际的幻想)

笔者认为,我们平时书本和课程谈的各种敏捷方法论、框架实践集,都在描述一种“理想的未来状态”,但是很难说如何在特定组织中能够达到那种状态,所以与敏捷转型(变革管理)是两码事。

继续阅读 More

专注要事、把手弄脏、高效优雅是对抗规模化焦虑的好办法--读Getting Real(达成现实)和 Rework(重塑工作)

飞机上读完了来自著名敏捷产品开发小公司–37signals的两本书,Getting Real《达成现实》和 Rework 《重塑工作》,后一本是前一半的升级版。作者是大名鼎鼎的Jason Fried / David Heinemeier Hansson / Matthew Linderman。讲述在VUCA(乌卡)互联网时代,用聪明、快速、容易的方式构建一个成功的产品。

最能够引起共鸣的,第一个是专注,专注于问题的关键,专注于客户价值,专注于要事,分清轻重缓急,敢于说“不”。第二个是“动手,别吵吵”,把手弄脏同时拥抱变化,迅速决定下一个小目标,然后完成它,从成功的成就感和经验中迭代前行。第三个是高效的适量工作远好于过量的低效工作,轻松优雅地平衡好生活与工作,在路上要不时地抬头望望天。

继续阅读 More

硬件产品增量分拆于规模化敏捷Scrum研发中

如何分拆硬件研发中的产品增量?

这个例子来自德国纽伦堡的某个硬件产品团队,他们在5年前开始导入LeSS(大规模敏捷)。

产品领域是电信硬件和软件,其中关键是cross connect board(某种PCB电路板),包含电源、FPGA–现场可编程门阵列(其中一些最终融入到ASIC–专用集成电路中)、设备驱动等。

一个架构要点是,容错是非常重要的;一块PCB电路板经常具备另一块“B计划即故障切换(failover)板子(想象该cross connect board”方案具有A板和B板),即使在单块板子上也会有容错处理(例如:从外接电源切换到电池)

继续阅读 More

以社交活动的方式做计划-乐高公司的规模化敏捷

Henrik Kniberg & Eik Thyrsted Brandsgård

2016年12月

原文授权链接: http://blog.crisp.se/2016/12/30/henrikkniberg/agile-lego

翻译&审校:
李洁(Jerry Li) 何强 龚正 姚宇宏(Ella Yao) 陈婧(Elina Chen) 申健(Jacky Shen)

统筹&出品:申健(Jacky Shen)

2017年1月

中译文链接:http://www.jackyshen.com/2017/01/31/planning-as-a-social-event-scaling-agile-at-lego/

— “什么?一个150人的团队会议只要(2天)1天?”

— “对啊!每两个月一次。运行得非常好。”

— “但是为什么这样?怎么做到的?”

背景

乐高数字解决方案部门(DS)由20个左右的团队组成,负责处理孩子和家长手中各种设备- 普通电脑,平板电脑,各种app应用,可穿戴设备,虚拟现实设备等等进行通讯。我们同时也在展望未来的产品开发,如何去拥抱新的技术,如何将传统的玩法与酷炫技术,例如增强现实结合起来,或者找一种能够将一个物理模型“扫描”进游戏的方法。绝大部分的团队在丹麦的比隆,但是我们在印度也有一部分团队。

继续阅读 More

Spotify的敏捷工程文化

Spotify是继Pandora之后,国外第二大音乐媒体网站。上一篇
Spotify的新型敏捷矩阵组织:部落、分队、分会和协会出了以后,很多人对Spotify的敏捷组织形式非常感兴趣。这里@申导 抢鲜给大家带来第二部分,关于Spotify的敏捷工程文化

第一部分主要提到基于敏捷原则,将人按照小分队Squad的方式来组织,松耦合但紧密联盟(Align)。通过内部代码开源,鼓励“异花传粉”。通过架构解耦、特性开关等手段来做到频密的小规模发布。借助自助的发布和部署服务,减少人们之间的任务交接。所有一切都关于“人”,因此组织更加要关注激励、信任与社区文化,而非等级结构或控制。

第二部分讲的是关于失败,用Spotify的创始人Daniel的话说就是,“我们要比其它人更快地犯错误”。因为失败意味着学习,因此更快地失败就意味着更快地学习,更快地改进。

继续阅读 More

J.P.摩根运用LeSS框架实施大规模敏捷

顶尖金融服务企业中的大型组织是如何采用大规模Scrum框架(LeSS)的?

背景

J.P.摩根的全球核心处理技术集团由Simon Cooper领导,是一个遍布全球的3000多人的组织。2013年集团决定要改变为(真正的)Scrum,并采用Large-Scale Scrum(LeSS)框架,这意味着在组织设计要做出相应改变。

之前他们曾零散地采用了”Scrum-But”及各种敏捷工程技术,主要是在开发团队中,但现有的权力和组织结构并无显著改变,与业务的交互也是一样——仍然是“合同谈判”而非“客户协作”。仍然存在负责交付“合同”的研发项目经理、团队主管、单一职能的专家角色,以及单独的组件团队和职能团队(比如测试团队)。

年初Craig与Simon Cooper及其直接下属的经理做了一次有力的对话,随后他们就决定将组织设计转变为基于LeSS的Scrum框架。

这次领导力对话认清了组织中目前“合同游戏”的动态,它阻碍了组织提高敏捷性和改善以客户为中心的特性交付。

这次领导力对话也针对真正的特性团队进行了探讨——跨组件和跨职能团队,它可以端到端地交付客户特性,不存在移交、依赖或延迟。这需要消除组织内的藩篱,比如职能部门和组件团队,以及相应的经理角色。


继续阅读 More

Spotify的新型敏捷矩阵组织:部落、分队、分会和协会

组织导入敏捷往往更加关注形式和标准化,然后却发现不同团队的接受程度不同。 这里介绍了Spotify 的大规模敏捷之路。Spotify是继Pandora之后,国外第二大音乐媒体网站,在从6个人扩张到1200人的过程中,它使用一种了新型的矩阵组织来扩展:部落、分队、分会和协会。

继续阅读 More